發布時間:2025-07-25 06:10 文字大小: [ 大 中 小 ] 瀏覽次數:
歷時六年研發設計建造,23日,“未來”號深遠海綠色智能技術試驗船順利完成命名交付。該船由深海技術科學太湖實驗室及其連云港中心建設,中船集團旗下七〇二所、六〇四院、七〇四所、七一一所、七一二所等十余家單位共同參與技術攻關和配套供貨,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負責總裝建造。“移動海上實驗室”、深海科研“旗艦”……這些硬核“標簽”更是讓“未來”號一問世就備受矚目。
在長江無錫段中船澄西碼頭畔,“未來”號展露雄姿。據悉,該船是深海技術科學太湖實驗室“陸—池—湖—海”試驗研究體系中的海上核心試驗裝備,也是國內首艘專用的綠色智能設備系統“中試”平臺,船舶總長約110米,排水量7000噸,最大航速超過15節,續航力達到10000海里,在單次任務中能夠持續航行至少60天,其間無需外部補給,具備無限航區全球航行能力。
和傳統科考船相比,“未來”號是一艘全新的、具有顛覆性的高技術船舶,功能更多、用途更廣,且在模塊化、智能化方面實現了創新突破。其首創之處在于:采用全船模塊化設計,系統可擴展性強,接口通用化程度高;可實現動力電力、甲板機械、艙室機械、導航雷達、水下聲學、智能系統、深海裝備等器件、設備和系統便捷地加換裝。
“經過幾十年的發展,我們在深海海底的裝備上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,現在面臨的問題是要把科研的成果向產業轉化,擴大對深海進一步探測、管控和感知的規模化。‘未來’號的投入使用,相信會成為國家對深海開發探測的新力量,并且我堅信,這股力量會越來越強大,真正把我國的深海科技推向新的高峰。”中船集團七〇二所所長、太湖實驗室執行主任葉聰說。
來到“未來”號上,各式各樣的試驗設施呈現眼前。“該船為全新首制船型,其建造難度超乎想象,生產設計和建造過程中涉及大量新設備、新技術、新材料以及新工藝。”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、總經理周建祥介紹,船上眾多科考設備也需進行協調安裝匹配,“對企業來說是前所未有的重大考驗,但這是邁出建造科考船能力跨越提升的關鍵一步。”
中船澄西已深耕科考船修理改裝領域近30載,多次出色完成“向陽紅”系列科考船的修理改裝。此番,中船澄西僅用不到兩年時間就完成“未來”號的交付,首次涉足建造就刷新了國內新造同類型科考船周期紀錄。“在自身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,更對外彰顯了‘無錫制造’在高端船舶建造領域的硬核實力。”周建祥說。
來源:無錫日報